人文之城建设热点透视
重庆公法检备考交流群:175050892
含义: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广义讲,泛指文化;狭义讲,专指哲学,特别是美学范畴。人文可分为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几类。
原因:
1、“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深厚、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是我国城镇化的深层次和根本性问题,同时也是“牵牛要牵牛鼻子”的重大战略部署、新型城镇化最迫切的现实需要;
2、城市的本质是文化,人文城市建设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人文建设既是建设物质文明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3、人文新型城市是提升城镇化质量、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人文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人文魅力,让城市更加易于市民居住、城市更加有竞争力。
措施:
1、研究城市文明的普遍规律,确定新型城市化的战略方向;
2、突出重点构筑文化建设新格局;
3、充分发挥自身在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区域文化资源上的优势,探索并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素材集萃
一、相关案例:
湘潭市岳塘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文环境建设工作推进会
会议明确了岳塘区2012-2014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人文环境组工作实施方案,部署了岳塘区创全国文明城市人文环境组近期工作安排。副区长朱毅强出席会议,区教育局、区文体广电局、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等42个相关单位及街道参加会议。 与此同时,岳塘区教育局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了《岳塘区教育局2012-2014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实施方案》,从“文明机关创建行动、文明素质提升行动,学校管理优化行动、办学行为规范行动,教育均衡发展行动,教育民主关爱行动”几个方面入手,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制定标准,落实各项创建任务。
2014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春季论坛
“注重人文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点睛之笔。”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负责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士林教授在会上如此表示。
教育部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学部召集人,山东大学原校长曾繁仁在论坛上指出,城市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的融合,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原则。
刘士林进一步分析道,《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代表着我国从经济型城市化向文化型城市化的重大战略转型。“注重人文城市建设”,应从“注重人文城市基础理论研究”开始。只有先把人文城市的概念、内涵、模式研究清楚,才能画出一张路线清晰、目标明确的人文城市规划建设总设计图。人文城市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应界定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文化城市群为理想目标的发展模式。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仲富兰建议,应以“文化记忆”理论为参考模式,整合资源,力求融入日常生活,确保城镇文化记忆场所保育规划的科学性、普遍性和有效性,规避快速城镇化态势下的文化记忆丧失的各种弊病,进一步建构城镇化快速推进中的市民文化认同。
《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
上海近期发布松江区发布《人文松江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2019年)》,成为全市首个发布“人文之城”详细建设路径的区。
目前,松江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云间艺术会堂、云间剧院、文化馆新馆和图书馆分馆组成的“人文松江活动中心”,以及工人文化宫等一批文化惠民设施,持续打造“百姓系列”文化活动。围绕构筑以“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和“影视之都”为特色的文化名城,松江区正深入推进多个文化项目,以“二陆”读书台为历史背景,追寻陆机、陆云兄弟在小昆山的读书经历,传承中华民族求知上进的读书精神,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之域”。钟书阁获誉“上海最美书店”,被视作中国实体书店转型的一个标杆。
深化完善国家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松江模式”,松江区还以“中国书法城”为基础,以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和程十发艺术馆为研究展示基地,推出中华书法“祖帖故里”和“书画之邦”传统艺术传承品牌。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增进文化民生福祉。
而随着“人文松江”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一批批品牌项目和全国性文化活动也将落户松江。 松江区此后将依托车墩特色小镇、科技影都、仓城影视文化产业园等影视优势,通过整合历史风貌、历史建筑、传统建筑、遗址遗迹、民俗活动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全力打造集“观光游览、摄影摄像、文化传播、主题体验”为一体的科技影都旅游休闲区。
二、权威论述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把城市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魅力空间。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面对快速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中国政府将坚持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充分发挥文化“以文化人”的作用,努力建设富有人文底蕴的现代城市。我们主张尊重每一座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与地方特色文化保护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把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履行好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大力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引导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培育更多文化创意人才,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最大限度激发人民的文化参与热情,建设开放包容、和谐进取的城市文化,让文化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懈动力。
——文化部副部长 杨志今
三、名言警句
美好的生活不仅仅是一个吃饱穿暖的生活……除了物质的需要,还需要art,也就是艺术……这是高层次的超过一般的物质的生活,也是人类今后前进的方向。
——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费孝通
城市不只是建筑物的群体,不单是权力的集中,更是文化的归极。
——芒福德
四、参考文章
人文建设:城市之“魂”,立市之本
纵观城市文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纵观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可分为三个阶段:政治型城市化、经济型城市化、人文城市建设。“人文城市”已成为我国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主题及前进方向,即城市发展的目的,不单是人口增加,也不单是财富聚集,而在于是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生活方式。
一个城市建设是多方位、综合性的,它既包括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指标,也包括文化目标。加强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一个城市的建设,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就没有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从我国现状来看,人文建设的主要问题在于村镇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群众性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等问题十分突出,与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相符。由此,我们应该秉承以下理念进行人文城市建设:
1.坚持民生为先,把民生福祉作为最终追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关于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民生诉求越来越多、期望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我们要实现的城市基本现代化,是让城乡更加美好、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幸福、市民更加自豪的现代化,不仅要看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更要看“民生指数”、“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就是要以更高的标准、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打造独具魅力的幸福都市。
2.坚持统筹为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将中心城市优势与农村资源环境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健全全域统筹、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建设体系和管理体系,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城市化率与城乡发展结构性低均衡度交织并存发展的新路径。
3.坚持生态为基,把资源环境作为基础支撑。坚持聚焦难点、综合施策,加快应对自然资源紧约束和环境质量硬挑战,全面实施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创新落实各项环保举措,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使经济生态更高效、环境生态更优美、社会生态更文明,打造独具魅力的绿色都市。
4.坚持文化为魂,把文化保护作为灵魂所在。坚持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落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历史文化街区和风貌区保护、历史古镇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建设等行动计划,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都市。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做到科学制定建设规划,突出重点构筑文化建设新格局,增加基层投入,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和城市建设相融合,推出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实现广大群众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组织专门力量,聘请专家学者,研究制定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包括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培育、文化遗产保护等,都要逐年明确年度任务目标。
加快文化设施建设。积极谋划集文化馆、图书馆、会议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形成以市文化活动中心为龙头,乡镇文化站为枢纽,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文化活动网络。
加强文化队伍建设。重视文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加大对专业人才、骨干人才和业余爱好者的培训力度,逐步建立一支优秀的专业文化队伍。
推进文化创新。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完善创新机制,努力营造各类文化人才创新、支持各类文化人才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在形式上,要坚持群众自愿、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健康、不拘一格的模式,组织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使群众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靠群众的力量推进文化建设。在内容上,宣传、文化等部门要出台具体措施,鼓励创作弘扬先进文化、弘扬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是“软力量”,具有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地方能否长治久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效。加强文化建设,是促进全市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影响的新形势下,无疑需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用正确的思想引导群众,用先进的文化武装群众,更好地营造主流意识,团结和谐,凝聚人心,化解矛盾。通过加强文化建设,不仅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法律政策,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陶冶情操,健康体魄等方面发挥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能为深层次改革提供精神动力,为建设人文之城打下坚实的基础。